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 锻造高素质产业大军

2025年11月04日 18:22:11产业大军浏览量:0次

构建多层次、宽领域、重实效的竞赛格局,组织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17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,吸引近2800人次职工参赛;开设“宏田匠人班”“恒邦订单班”等30余个特色班次,定向培养专业学生500余人,输送技能人才160余人、技术能手50余人……近年来,我区紧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线,以“专”提技赋能、以“转”破局拓路、以“传”立标育魂,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,通过系统性、创新性举措,实现产业工人队伍“技能纵向跃升、路径横向拓展、价值维度升华”的立体进阶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
一、深耕“专”字提技赋能,锻造产业工人硬核实力

“专”项定制,构建精准化培训体系。我区以需求为导向,构建覆盖广泛、精准适配的技能培训体系。通过问卷调查、课程反馈、线上留言等多渠道,广泛征集职工培训需求近万条,梳理形成20大类主题课程库。针对机械制造、化工冶炼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,开展“金蓝领”“企业新型学徒制”等专业化技能提升培训20余场次,600余名职工参训,合格率超80%;聚焦农民工、困难职工等就业困难群体,开设果蔬种植、育婴护理等就业创业专项课程30余场次,近千名学员参训,合格率达85%以上,实现培训与就业需求的精准对接,让产业工人“学有所专、技有所长”。

“专”业竞技,打造实战化练兵平台。紧扣全区“2+4”产业体系,将劳动竞赛作为技能提升的“练兵场”。构建多层次、宽领域、重实效的竞赛格局,组织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17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,吸引近2800人次职工参赛。以赛促学、以赛提技,在实战中培育技术能手、技术标兵等骨干人才350余名,推动2500人取得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,实现技能竞赛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,让产业工人在竞技中锤炼专业本领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
“专”精培育,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。创新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共育”机制,构建专业化人才培育生态。依托烟台工贸学校、恒邦冶炼等校企资源,开展“作用发挥行动”,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、区外院校多方合作。开设“宏田匠人班”“恒邦订单班”等30余个特色班次,定向培养专业学生500余人,输送技能人才160余人、技术能手50余人;与10余所高职院校7个专业签订“三二连读”联合办学协议,培育专业学生近1000名,实现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,为产业工人成长搭建专业化、系统化培育路径。

二、做活“转”字破局拓路,开辟产业工人发展新局

机制“转”向,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。打破传统工作模式,构建“党委领导、政府主抓、工会牵头、部门协同、企业联动”的一体化工作格局。多部门联合制定《牟平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》,将全区产改工作联席会议与区政府工会联席会议合并,通过集中研讨职工劳动竞赛、技能提升、权益维护等关键议题,推动政策制定与执行无缝衔接,彻底扭转部门分散、资源分散的局面,形成产改攻坚强大合力,为产业工人的发展筑牢制度支撑。

政策“转”轨,激活多元发展新动能。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宏观、产业、社会政策深度融合,实现政策协同发力。区委组织部创新推出“红牟驿家”“烟小暖·新新向党”党建品牌,出台配套实施意见与方案,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建同频共振,为新兴领域产业工人搭建组织归属平台;区人社局聚焦技能提升,制定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》等政策,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升级的对接,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沃土;区科技局发布《牟平区科技创新发展计划管理办法》,鼓励产业工人投身重点工程与科研攻关,以创新驱动职业发展。多部门政策“转轨”协同,为产业工人铺就多维发展赛道。

人才“转”向,注入创新发展新活力。创新人才引育模式,推动人才战略向产业需求精准转向。建立党委(党组)书记人才项目制度,围绕重点产业靶向育才,助力恒邦冶炼、孚信达等企业通过市产业领军人才项目验收,获市级奖补100余万元,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深度绑定。推行政企共育模式,为医药企业引入高学历人才,破解企业人才短缺难题。加大海内外人才招引力度,吸引54名外国专家、84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落户,优化人才结构。通过人才战略的全面“转向”,为产业工人队伍注入创新活力,拓宽职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技术前沿路径。

三、弘扬“传”字立标育魂,激发产业工人榜样力量

“传”承精神,筑牢思想领航根基。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,厚植产业工人精神沃土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开展“中国梦·劳动美——凝心铸魂跟党走团结奋斗新征程”主题演讲、百姓宣讲等活动300余场次,通过鲜活故事与理论宣讲,让党的创新理论“声”入人心;组织“文化送基层”“文艺进社区”等活动150余场次,开展“公益课堂”“晚间课程”和各类文体赛事1000余场次,以文化浸润的方式,筑牢职工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的思想根基,推动红色基因与奋斗精神在产业工人队伍中代代相传。

“传”递力量,强化榜样示范效应。以劳模工匠为标杆,构建示范引领长效机制。完善《关于实施“牟平工匠”建设工程的意见》,形成选拔、培育、作用发挥的全链条机制。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,开展“名师带徒”“工匠讲堂”等活动,发挥“传帮带”效能,累计培育区级以上劳模工匠40人次,孵化市级全员创新企业2家、区级创新工作室3个,带动全区培育工匠人才60余人。通过榜样力量的辐射传递,营造“人人争当劳模工匠、全员参与创新”的浓厚氛围,让劳模工匠精神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践动能。

“传”扬价值,巩固社会尊崇地位。以机制保障为依托,提升产业工人社会价值。组织部门优化产业工人入党培育机制,科学规划党员发展计划,近三年产业工人党员数量与质量双提升,高技能人才党员占比持续增长;强化政府、工会、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,通过工资集体协商“集中要约”行动,推动“1+3”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0%,企业工会与行政沟通协商机制实现全覆盖。通过政治吸纳、权益保障、地位提升等方式,传扬产业工人的社会价值,增强职业荣誉感与归属感,激发其在岗位建功中彰显先锋力量。

 

更多相关产业资讯请关注: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:http://sd.taxs.vip/park/view.html?id=1884

展开
山东园区招商引资